黄花独带露,红叶已随风。——今日立冬
二十四节气中,四季的开始被称为“立”,立冬也往往被认为是冬季的开始。
此时,气机变化明显,很多人容易在这个节骨眼儿上发病或病情加重。
自立冬开始,天气之间阳气由收变敛,由降变藏。
人感天地气机变化,机体阳气亦渐敛藏于肾水之中,故冬日养生当重视阳气的敛藏。
冬日敛阳有技巧
1 要晚起
《黄帝内经》中指出,冬日养生要:“早卧晚起,必待日光”。
也就是说,在寒冷的冬季,不要因扰动阳气而破坏人体阴阳转换的生理机能。
因此,早睡晚起,日出而作,保证充足的睡眠,有利于阳气潜藏、阴精蓄积。
2 要早睡
立冬后不重视藏精,就容易出现各种不适,如汗多、面红如妆、发热等,再如头晕、痘痘、口腔溃疡、鼻衄、耳鸣、咽痛等。
中医叫做“阳气不收”和“相火外浮”,俗称“上火”。
熬夜最伤精气,如果不加以控制,来年阳气无力生发,再碰上春瘟时疫,则十分容易中招。
3 要加衣
衣着过少过薄、室温过低容易引起感冒,还会耗阳气。
因为,人在寒冷的环境中会动用自身的阳气来抵抗寒冷,天长日久,阳气就会被消耗得越来越多。
但衣着也不宜过多过厚,特别是在北方供暖开始之后,室温过高会导致腠理开泄,阳气不得潜藏,寒邪更易于侵入。
所以,入冬后大家要适当添衣,以温暖不出汗为最佳。
4 补阳气
人体阳气好比天上的太阳,失去阳光,万物就无法生存。同样,人体如果没有阳气,将失去新陈代谢的活力。
因此,立冬之后大家要着重养阳。
平日里,晒晒后背就有很好的养阳功效。
因为,人体抵御寒邪的第一道防线就是位于背部的足太阳膀胱经,北方的火炕、南方对着火塘烤后背、在阳光房晒后背,都是温煦膀胱经的好方法,直到全身发热,打出几个喷嚏来,就能达到驱寒的目的。
5 别乱吃
冬天是进补的季节,饮食的大原则就是少食生冷,但也不宜燥热。
可以有的放矢地食用一些滋阴潜阳,热量较高的膳食为宜,同时也要多吃新鲜蔬菜以避免维生素的缺乏。
对于肉类,北方地区可选择一些大温大热之品,如牛、羊等;长江以南地区则应以清补甘温之味为主,如鸡、鸭、鱼类。
此外,立冬果蔬首推白菜及白萝卜,这是因为,白色入肺经,中医认为肺乃“娇脏”,是外邪首先侵袭的脏腑,所以立冬以后需要特别呵护。
七大器官最怕冻
1 血管遇冷收缩易变脆
血管就像一个橡皮水管,每到天冷时,橡胶就会变脆,如果水压增大,就容易裂开,血管也是如此。寒冷刺激会使人的交感神经异常兴奋,造成心脏收缩力增强,周围血管收缩,导致收缩压及舒张压上升。
气候变化时,血压波动性增大,导致脑出血、脑梗死等增多。尤其是中老年人,血管弹性本身就比年轻人差,所以出现脑出血等意外的几率更高。
晚上早点睡。熬夜时,心脑血管的生物钟也会被打乱,导致体内过多地分泌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,让血管收缩、血液流动缓慢、黏稠度增加。
吃点血管“清道夫”。山楂、燕麦、黑木耳、金橘、茄子、红薯、大蒜、洋葱这八大食物最能疏通血管,并保持血管壁的弹性。
2 心脏最怕温差大
心脏就像人体的发电机,到了冬天,为给身体提供足够的能量,它更得加倍努力工作。这也使得冬天成为心脏的“多事之秋”。
寒冬季节,室内外温差大,加之气候干燥,人的生理机能反映比较迟缓,时常处于一种应激状态,这样就加大了心脏的负荷;更严重的时候,冠脉痉挛还会引发粥样硬化斑块破裂、血管堵塞,造成心绞痛或心肌梗死的发生。
有心血管疾病的人一定要注意保暖。
3 肺早晨雾气最伤肺
冬季寒冷、干燥的空气,都要经过“肺”这个气体交换站进入体内。此时不加以保护,不仅会诱发咳嗽等一些呼吸道疾病,还非常容易落下病根,导致来年复发。
此时要格外要注意养肺,预防老慢支等呼吸系统疾病复发。
秋冬早晨雾气寒冷浓重,过量吸入会对肺造成很大的损伤。有晨练习惯的老人最好等9点之后,阳光明媚雾气散去再锻炼。
4 胃冬季代谢会变慢
俗话说,“小寒大寒,冷成冰团”,这时正是脾胃病的高发期。天气变冷,胃本身也会有些倦怠,如果食用过冷、过生、过硬的食物,会给胃带来额外的负担。
冬季要多吃温软、易于消化的食物,并尽量做到少食多餐、睡前3小时内不吃东西,让胃可以劳逸结合。
5 鼻子防止病菌从鼻入
鼻子是人体整个呼吸系统的“窗户”和“换气孔”。
冬天鼻黏膜直接接触冷空气,其黏液分泌减少,毛细血管变脆,鼻子的“屏风”作用也容易变差,从而导致有病菌的空气直接进入肺内,增加了呼吸道感染的几率。此外,冬天也是慢性鼻炎和过敏性鼻炎的高发期,让许多老病号苦不堪言。
睡前用温淡盐水清洗鼻腔,防止鼻黏膜干燥,滋润、清洁双重功效。
在空气质量较差的雾天,或从温度较高的室内外出时,戴上口罩。
6 耳朵抗冻能力最差
耳朵、鼻子、手、脚都处于神经末梢,血流量少,到了冬天格外怕冷。鼻子可以呼吸换气,脚有鞋袜保护,手可以带上手套或插进口袋保暖,唯有耳朵经常暴露在外。
但是,耳朵除了耳垂部分有脂肪组织能保温外,其余部分只有较薄的皮肤包着软骨,所以是五官中最“怕冷”的器官。
很多人有这样的感觉,冬天如果耳朵暴露在外,甚至会有“冻得头疼”的感觉。因此,给耳朵做好防冻工作也格外重要。
最好的方式,就是在外出时带上耳罩,或用宽大的帽子、围巾遮住耳朵。从室外进入温暖的室内,可以迅速用手搓一下耳朵,让其快速回暖。
耳朵受冻后,不宜热水热物敷贴,这样会导致症状加重。
7 前列腺也会得“感冒”
前列腺是男性的“娇嫩”器官,受凉是诱发前列腺炎最常见的原因。
前列腺中有丰富的肾上腺能受体,受凉时极易引起交感神经兴奋,导致腺体收缩,局部血液循环不畅,造成慢性充血;同时使尿道内压增加,容易出现尿频、尿急、尿痛、排尿不尽、尿无力、会阴部及小腹疼痛不适等症状。
注意小腹部及后腰部的保暖。适当的温热可使前列腺局部肌肉松弛,血管扩张,加速血液循环,减少前列腺出口的阻力,使得前列腺液的排泄不受阻碍,因而缓解了前列腺的水肿与充血。
吃一些对前列腺有益处的食物,比如白瓜子、西红柿、苹果等。
及时排尿,不要憋着,平常多喝水,不仅有利于保持血流畅通,还可稀释尿液,冲刷尿道,防止泌尿系统感染及结石形成。
做好这五暖,冬天不生病
1 暖脚
人体许多经络的路线都起源于脚,尤其是脚腕以下部分,每日热水泡脚20分钟可以有效疏通足部筋脉。
2 暖颈
很多人一换季就会咳嗽,嗓子发炎,其实主要根结在脖子。
脖子受凉,向下容易引起感冒,向上则会影响脑部供血。所以,立冬后,大家最好带上围巾。
3 暖膝
由于关节周围的末梢神经对温度和气压变化特别敏感,受凉以后,会导致血液循环变差,而出现膝关节不适。
4 暖肩
秋冬缩在温暖的被窝里,但是只要露着肩膀,就会觉得很冷,如果不理会它的话,第二天起来肩膀立马就会变得又疼又酸,这其实就是肩膀受凉受寒引起的。
5 暖腹
上腹受凉容易引起胃部不适,甚至疼痛;下腹受凉对女性伤害大。
立冬后,无论室内温度多高,晚上睡觉也要盖好被子,不要露出腹部。
来源:养生中国、生命时报
版权声明:图文来自网络,如有违规、侵权请联系我们